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目前,基层多元参与治理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城乡社区居民的治理主体观念和治理责任没有被普遍激活。北京房山区拱辰街道南广阳城村,在京郊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经历了村里耕地被征收、300多户居民“村转居”、异地拆迁上楼,由传统的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的过程。这是基层社会治理主体意识逐渐苏醒、社区责任不断强化的过程。在村党支部的带领和全体居民的参与下,南广阳城村形成了一个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不诉自办”是“广阳经验”的最大亮点。老百姓遇到事情不再“诉”诸他人、“诉”诸集体、“诉”诸政府,而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矛盾自己解、自己的家园自己管。南广阳城村成为管理有序、环境优美、邻里和睦、规则明晰、人人参与、协商共治的幸福家园。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自我认识提升与行动自觉,是社区治理成功的重要基石。“广阳经验”是一个典型的基层社会治理的样本,呈现了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乡村社区由“乱”到“治”转型和治理的成功范例,治理的方法、路径可以作为一种模式进行复制和推广。从纵深的角度透视“不诉自办”的形成和培育历程,挖掘基层社会治理主体意识和行动的嬗变,为更加广泛的城乡社区治理找寻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基层社会治理,最关键的是要真正形成社会治理共同体。社区居民能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认同,把自己切实置身于社区共同体中,是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体认同被封闭于相互不沟通相互不信任的无形藩篱中,纵使在物理空间上同居一楼一院,彼此之间仍缺乏价值链接。南广阳城村村“两委”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基层民主协商路径,唤醒曾经只是“观望者”的居民的社区主体意识。举例来说,南广阳城村村民整体回迁住进新居以后,冬储大白菜等蔬菜被堆放在楼道,挤占了公共空间。为此,村“两委”发动村民反复协商形成管理办法,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全村所有18岁以上村民逐一签字同意。村民集体签字,不仅是一种程序,而且是对于社区居民共同认可的规则和价值的一种确认,更是对社区“观望者”的社区主体意识的激活与唤醒。使所有居民意识到,自己参与了社区规则的制定,也清楚了作为社区治理的主体应该遵循的责任和享有的监督权利,把“他管理”自觉转化为“自管理”。在很多情况下,社区居民并不是不关心社区的治理,只是缺乏良性有效的参与机制。社区居民仅充当了 “批评者”和“埋怨者”的角色,并没有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南广阳城村治理随地吐痰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将社区居民中纯粹的“批评者”转化成为人人参与的“治理者”的过程。村“两委”认真研究,与村民代表反复协商,制定了关于整治吐痰的专项办法,明确了吐痰违者交违约金,违约金从物业押金中直接抵扣。同时打印了36份整顿楼道吐痰的处罚办法,张贴到18个楼道的电梯间和楼门口,村民进进出出都能看到。所有的“批评者”都变成了监督者和治理的参与者,不到半年时间问题就得到了基本整治。基层社会治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人人尽责。治理的参与者越大众,治理的效果就会越明显。南广阳城村搬迁入住到新社区后,在壮大社区共建的“参与者”方面有很多创新的举措。小区院子里各种果树的管护,不再单纯依托物业或专人管理,而是采取了由孩子来认养果树的创意,号召全村3岁至14岁的孩子自愿认养果树。将认养果树活动与“小手拉大手”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制作了《志愿服务印章收集卡》,起草了为什么要认养、如何认养果树等倡议书。倡议书发出仅几天功夫,就有31个孩子报名认养。这样的措施壮大了社区共建的“参与者”,培养了社区小居民的社区治理主体意识,增强了小居民的社区责任感,以小孩带动大人,增进了社区和谐的邻里关系,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社区治理的最终成果就是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成为“受益者”,获得共建共治成果。南广阳城村的治理让老百姓真正受益。通过社区党建引领和协商自治,全面提高了社区的治理水平和成效。社区治理精细化、人性化。针对社区孕妇在地面便利的地方专门设置了“孕妇专用”车位,孕妇享有半年的专用免费停车“特权”。针对亲友来访,专门设置了“来客车位”。生活在南广阳城村55岁以上的女村民、60岁以上的男村民,每个月能得到200元的牛奶补助金,老人过生日还有生日礼金和生日大蛋糕。南广阳城村幸福共享的受益者,不仅覆盖社区村民,治理成果也让住在这里的租户共享。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一家亲,生活在这里的租户不想走。“广阳经验”的这种共享成果,真正体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所转化的治理效能。“广阳经验”中的“不诉自办”,其内在价值和核心动能是成功构建了社区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南广阳城村党支部真正引领了社区治理的核心方向,“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变成了真正的行动,群众民意测评满意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村“两委”以身作则,要求村民做到的,村“两委”成员先做到。每名党员负责联系所住单元的5层10户村民住户,上传下达、化解问题,担当监督责任。党支部委员兼任物业管理负责人,社区房屋出租必须签署三方协议,村委会主动承担监管职责,成为房屋出租协议的一方。通过上述各种主体的共同参与,真正构建了党支部、村委会、物业、村民代表、社区居民等多元参与的协商治理共同体。作者:杨积堂,北京联合大学首都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教陈思,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